眼见未必为实小视频成谣言传播新渠道

眼见未必为实!小视频成谣言传播新渠道 87.7%受访者遇到过小视频谣言漫画:尹志烨时下,火爆的小视频吸引了很多受众,但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新渠道。一些小视频谣言更是引发公众恐慌,而且辟谣难度大。你遇到过小视频谣言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7%的受访者在网上遇到过小视频谣言,受访者认为小视频谣言在明星八卦(54.7%)、生活健康(43.4%)和社会安全(38.2%)等领域较多。减少视频谣言的传播,59.6%的受访者建议依法处理违规行为,决不姑息,51.5%的受访者建议引导自媒体加强自我管理。87.7%受访者遇到过小视频谣言辽宁某高校研一学生姜桦(化名)平时只是偶尔看看小视频,“但我这样低频率地看,也还是见到过一些谣言,一般这类视频标题都很耸人听闻,比如‘惊!你还在……吗’等等”。调查中,87.7%的受访者称自己在网上遇到过小视频谣言,其中25.8%的受访者遇到过很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指出,谣言有两个因素,议题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比如一些突发事件,如果信息来源不够充分或者没有权威信息源的披露,就会造成谣言流传的空间。视频谣言的特殊性就是“眼见为实”,对观众更有误导性,人们可能无法识别视频是否被剪辑过。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小视频谣言在明星八卦(54.7%)、生活健康(43.4%)和社会安全(38.2%)等领域较多,其他还有:食品药品(36.5%)、科技成果(34.4%)、历史政治(20.2%)、房产股市(19.4%)、公共政策(15.9%)、金融财经(12.8%)、国防军事(12.3%)、体育赛事(10.0%)和国际新闻(7.4%)等。“我比较喜欢研究做菜和化妆品,看这两方面的视频比较多。”姜桦觉得她常看的小视频中有很多护肤谣言,“比如一些小视频介绍哪些平价化妆品可以去除黑头,但实际上它们会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调查中,受访者指出最常见的小视频谣言类型是夸大其词型(56.6%)和断章取义型(55.9%),其他还有:拼凑剪接型(41.5%)、半真半假型(35.6%)、凭空杜撰型(34.5%)、假戏真做型(23.0%)、刻意暗示型(18.7%)、逻辑诡辩型(11.9%)、记忆偏差型(6.2%)等。“一些视频拍摄者黔驴技穷又想要点击率,就把自己没用过的护肤方法直接传上网。大部分时候这些小视频找不到最初发布者,因为已经被转发好多次了。”姜桦说。苏俊斌指出,人们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hayoungchina.com/htcs/197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