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的防治
一、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动物,可发于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等。
成虫
黄褐色玉米螟,雄蛾体长10-1毫米,翅展0-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
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玉米螟的卵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均为圆形,前大后小。
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二、繁殖
玉米螟的发生代数随纬度而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北玉米螟幼虫的危害纬45°以北为1代,45°~40°为代,40°~0°为代,0°~5°为4代,5°~0°为5~6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
三、防治(1)越冬期处理越冬寄主秸杆,在春季越冬幼虫羽化前处理完毕;
()抽雄前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的锌硫磷颗粒剂,或呋喃丹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穗期防治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公斤、水公斤、粘土50公斤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敌敌畏乳剂-倍液,或用90%的敌百虫~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剂倍液,滴于雌穗顶部,效果亦佳;
(4)人工摘除发现玉米螟卵块人工摘除,田外销毁;
(5)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僵菌封垛白僵菌可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蛹上。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立方米秸秆垛,用每克含亿孢子的菌粉g,喷一个点,即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把子,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ohhayoungchina.com/htyf/1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