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晕怎么艾灸产后血晕的艾灸治疗方法

1病症概述

产妇分娩后,忽然少气自汗,面白头晕,目眩眼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或见心胸闷乱,痰涌气促,口噤神昏,称为“产后血晕”又称“产后眩晕”、“产后血运”。《金匮要略》称“郁冒”。唐代《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首见血晕一词。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本病始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产后血晕闷候》:“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此乃产后危证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或医治失误,易致暴脱,顷刻有阴阳离绝之虞,故应引起重视。关于本病,宋代《产育宝庆集》认为是由于“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口噤神昏气冷”。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以“气脱血晕”立论,认为其本为虚,“气脱证,产时血既大行,则血去气亦去多,致昏晕不省。……血晕之证,本由气虚,所以一时昏晕。”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所导致的晕厥或休克。

2病理阐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阴血涸亡、气随血脱,或者血瘀脉痹、神匿窍闭所致。正如李东垣所说:“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不省,瞑目无所觉,盖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则心神无所养。”又如《石室秘录》云:“产后血燥而晕,不省人事,此呼吸危亡之时也。盖因亡血过多,旧血即去,心血不能骤生,阴阳不能续接,以致如此。”又如《景岳全书》云:“胞胎既下,气血俱去,忽而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恶露乘虚上攻,故致血晕。”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宫缩复原不良或因血管舒张性虚脱及羊水栓塞导致的血管病,都可能导致产后血晕。

3灸疗辨证

阴血涸亡,气随血脱型__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目合口开,手撒尿遗,鼻息冷气,舌质淡红,无苔,脉芤或沉微欲绝。

取穴

配穴

百会、人中、神阙、关元。

出血不止者,加隐白。

灸法

艾炷灸

隔物灸

艾炷如黄豆大,每穴连续灸10~20壮。

艾炷如蚕豆大小,连续灸20壮以上。

温针补法足部贴敷法用5cm长艾条灸百会和关元,艾条悬灸神阙30分钟。次日取下。

血瘀脉痹,神匿窍闭型__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不畅,小腹坠痛拒按,心下满闷,神志朦胧,甚则昏不知人,两手紧握,牙关紧闭,舌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取穴

配穴

气冲、中极、十宣、三阴交。

①血有瘀块者,加水道、水泉;

②小腹疼痛者,加气海、太冲;

③胸闷欲吐者,加内关;

④心悸者,加神门。

灸法

艾条温和灸

灯火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可灸1~4次。

每次选2~3穴,2~3天灼灸1次。

足部贴敷法

次日取下。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神灸经纶》

卷四:产后血晕,支沟。

2.《神应经》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

3.《针灸大成》

产后血晕不识人:支沟、三里、三阴交。

血迷血晕,人中。

4.《针灸资生经》

有贵人内子,产后暴卒,急呼其母办后事,母至,为灸会阴、三阴交各数壮而苏。母盖名医女也。

5.《医学纲目》

产后血晕取“足三里、三阴交、中极、照海、内关、昆仑。”

卷三十五·产后病:[世]产后血晕:神门、内关。不应,取后穴:关元(灸)。

现代灸疗文献

1.艾灸三阴交对初产妇产程及产后出血的影响崔建美马树祥金子环董丽宏中国针灸,31(10):~

治疗方法:①艾灸三阴交组:取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90)标准取穴。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灸具:采用DAJ-23型多功能艾灸仪(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操作:产妇仰卧位,以75%乙醇棉球擦拭三阴交穴。当产妇宫口直径开大至2~3cm进入宫缩活跃期,宫缩持续40~50s、间歇3~4min进入待产室时开始操作,将两个灸头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穴点处,打开多功能艾灸仪并调节至产妇感觉穴位处温热而无烫感,保持30min后停止艾灸。②艾灸非穴组:取穴:“非穴点”选取孔最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皆为同身)处。灸具、操作同艾灸三阴交组。③空白组:空白组不做任何艾灸处理。

治疗结果:①产程时间的比较:第1产程潜伏期持续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05),第1产程活跃期持续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艾灸三阴交组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P<0.05;F=39.8,P<0.01),空白组与艾灸非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0,P>0.05)。第2产程持续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5);两两比较显示,艾灸三阴交组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90,P<0.05;F=16.35,P<0.05),空白组与艾灸非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P>0.05)。第3产程持续时间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P>0.05)。②产后出血量的比较:3组产妇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P>0.05),但艾灸三阴交组的出血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艾灸三阴交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三阴交组与艾灸非穴组以及艾灸非穴组与空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艾灸子宫穴加强子宫收缩的疗效观察廖淑蔚王一桥黎清婵光明中医,26(7):~

治疗方法:取穴: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止中线旁开3寸,双侧取穴。艾灸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靠近穴位,并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感觉热度适中,以不过分灼热为度。可采用特定艾灸盒或灸箱。实施过程:于产后20min进行首次艾条灸,此后每日2次,每次20~30min,以红润为度,自顺产后至产妇出院日止,约3~4天。

治疗结果:产后24小时以内出血量明显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产后24小时以后出血量少于月经量,住院期间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国内平均率相当(国内平均发病率(0.14%~0.4%)。Tel:识别







































閾跺窛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鏂扮枂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hayoungchina.com/htcs/20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