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与世界做生意10集纪录片天下徽商
纪录片《天下徽商》拍摄花絮
图/文:叶海鹰提供
用镜头讲述徽商故事
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徽商》共分十集,每集50分钟,计划年底制作完成。在此期间,剧组将前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欧美、东南亚、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超高清4k设备,聘请国内外顶尖的摄影团队,通过典型人物、重大事件、具体故事和细节,以国际化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在全球大背景下全面考察徽商的兴衰沉浮。
分集梗概:
第一集移民
地处万山丛中、素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徽州是个高移民的社会,这里的原居民是山越人,随着北方的屡次战乱,中原世家大族不断迁往徽州,反客为主,成为徽州人的主体。大族的南迁给原本“鲜知礼节”、彪悍尚武的徽州带来哪些变化呢?
本集内容为徽商前史:集聚南迁中原巨族,孕育独特“徽州文化”,解读“徽州人”与众不同之处。
第二集寄命于商
徽商肇始于南宋,形成、勃兴于十六世纪商业竞争激烈进行之际即明代中叶,鼎盛于清康、乾时期。
对外出经商的徽州人来说,有两样东西是最为忌讳的,一是茴香,一是萝卜干;因为“茴香”的谐音是“回乡”,而“萝卜”则意味着“落泊”。流传于徽州的一首绩溪民歌这样唱道:“茴香豆腐干,不能自己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没有出息我就不回头。”
本集通过徽州商人的创业故事、资本积累、经营方式,侧重徽州人价值观的转变(不以经商为耻)以及宗族力量对商业的促进作用,展示徽商义无反顾、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梳理徽州商帮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纪录片《天下徽商》拍摄花絮
第三集铤而走险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旅行、达伽马首航印度等)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拓了世界市场,在重商主义之风盛行之下,西方殖民者为寻觅商机以三桅炮艇打开了东方的大门。可以说16世纪是海洋时代来临、东西方首次碰撞、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开端。在这种形势下,地处内陆的徽州商人又是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的呢?中国这个最早发明指南针、海岸线长达多公里、有着悠久航海历史的古老帝国为什么会错失良机,与世界失之交臂?
本集通过许栋、汪直、徐海为首的徽州海商武装走私集团铤而走险、叱咤海上、最终被明王朝剿灭的故事,展示徽州商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的创新精神和巨大勇气,对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作全面回顾和反思。
第四集扬州繁华以盐盛
徽商的走私海外贸易虽然被明王朝无情地弹压下去,但徽州商人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他们处变不惊,迅速调整目光,把经营战略转向内需市场:盐业、典当、茶、竹木、丝、百货……特别是在两淮盐业中,和他们的商家对手山陕商人打了一场漂亮的争夺战。
扬州,明清时期一座重要的城市,一度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近代诗人陈去病在其著作《五石脂》中指出:“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因盐赋收入是明清两朝的经济支柱,扬州是两淮盐政衙门所在地,而两淮盐场又是明清时期的各盐场之冠,因此,扬州的兴盛和繁华与徽州盐商息息相关。纪录片《天下徽商》拍摄花絮
第五集漂广东发洋财
清道光时期祁门人倪伟人的一首《新安竹枝词》这样写道:“缠臂双环明翡翠,垂耳双档缀玫瑰。姊妹争怜好容采,阿郎新向广东来。”这是说一位徽州少女浑身珠光宝气,引起周围小姐妹的羡慕,而这些珠光宝气显然都是因为她有一个经商的心上人刚从广州回到徽州。
明清时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前,广州是国内唯一的通商口岸,徽州商人远赴广东,大多和贩售茶叶有关。其实,早在明代,徽州民间就有了“走广”的习惯。及至清代,“漂广东、发洋财”成了众多徽州商人的首选之业,当时的徽州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发洋财就好比去河滩拾鹅卵石那么容易”。五口通商以后,上海正式开埠,并取代广州,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贸易口岸,徽州商人利用新安江的水运之便,纷纷进军沪上。徽州茶商不仅活跃在在国内各大市场,茶文化的东学西渐更对当时欧美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等无一不与茶叶贸易息息相关,茶叶改变了世界。
第六集无徽不成镇
明清时期,汉口有一首童谣这样说道:“哪怕你湖北人生得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这个“腰”指的就是从襄河边一直到后城马路的中山大道,这条大道在有租界的年代,是旧汉口最繁华的地段,即使就是在今天,仍然是商业发达的闹市区。
汉口,因商而兴,因商而盛。历史上,徽州商人或西出浮梁,经湖口溯江而上;或沿青弋江出芜湖,逆流而上,直达汉口。在麋集汉上的众多商人中,徽商无疑是一支最为重要的力量,可以说汉口的兴起之日,正是徽州商帮的崛起之时。从汉口顺江而下,便直抵富裕的长三角,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成为汉口和江南地区联系的纽带,“吴楚贸易”成为徽商勃兴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学者胡适所论也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
本集以点带面,通过徽商与汉口兴盛之间的关联,全面展现“无徽不成镇”神话的造就以及徽商全国性网络的形成。纪录片《天下徽商》拍摄花絮
第七集百年老字号
徽商纵横明清商界余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遗产。他们以诚信为本,注重产品质量,留下了一批老字号,这些金字招牌至今仍熠熠生辉。如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胡玉美豆酱、北京的王致和豆腐等。
本集通过这些徽商老字号的创业故事,重点表现徽商徽商的以诚待人、以信取物、以义制利的经营理念和以质量为本的品牌意识。
第八集徽州女人
乾隆年间侨居扬州的徽商方西畴曾作过这样一首《新安竹枝词》:“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词中不仅表现了徽州商人常年奔波在外的艰辛,而且还赞美了商品经济狂潮中的留守女士——徽商妇勤俭持家的美德。
在徽州,男子早婚是常见的现象,而新婚即别,也司空见惯。对此,胡适解释道:“离乡撇井,四出经商,对我们徽州人来说,实是经济上的必需,家人父子夫妇数年不见也是常事。”所以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俗谚。“一对夫妇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或三年半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徽州女人也成就了一代徽商。纪录片《天下徽商》拍摄花絮
第九集成也萧何败萧何
徽商当初傲视群雄,得益于徽州人思想意识的解放,以经商为第一等生业;但徽州人的终极追求仍然是业儒仕进,经商只是手段,所以明代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曾写道:“原来徽州人有个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极了。”这虽是小说家之言,却也道出了一些实情。逢迎官员、依附官府、乃至仰攀皇帝,奢侈性消费、资本利润的封建化决定了徽商仍然是个封建性的商帮,因为自身的局限,缺乏一种转换为近代商人的动力和机制,所以当整个封建王朝日薄西山之时,徽商自然也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本集主要探讨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
第十集梦里徽州
康熙五十七年(),侨居扬州的徽商程庭归乡省墓,真实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叠叠,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这是一个他乡游子回到故乡后内心萌发出的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动,故乡在游子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魂牵梦绕。
程庭,祖籍歙县岑山渡,这里的程氏在清代产生过数名两淮盐务总商,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扬州、淮安等地。
的确,执明清商界之牛耳余年的徽州商帮在繁荣全国商品经济、造就“无徽不成镇”局面的同时,也将大量的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回故里,从而促进了徽州人才的辈出和文化的全面兴盛。
今天,当人们徜徉于徽州的青山绿水之中,惊叹那些美轮美奂的粉墙黛瓦、徽州三雕时,你是否想到,当年,对故土家园大规模的营造同样消耗了徽商的无以计数的资本……
国际纪录片网:gjdoctv
合作/投稿:
qq.中科白癜风国庆感恩回馈中科白癜风专家国庆会诊转载请注明:http://www.ohhayoungchina.com/htcs/8636.html